点击蓝字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在全球化的影响下,疫情的发生给予了各行各业重大的影响与变化更新的动机。文化作为基础现实的一面镜子,艺术在其中也受到了直接的干预。艺术家所带来的艺术作品作为呈现其对现实的反映与思考的一项媒介,此次的疫情自然对艺术行业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的思考也正是我们此次采访项目的始因。
此合作项目由米兰布雷拉美术学院当代艺术史教授安德烈亚·德尔·古尔丘(Andrea Del Guercio)发起,我们CastaliaArt艺术研究协会与艺术家格里罗·伽耶达诺(Grillo Gaetano)创立的意大利学院报联合邀请了意大利和中国部分高校教授以及艺术从业人士接受采访。
意大利学院报是由艺术家格里罗·伽耶达诺(Grillo Gaetano)于2008年创立的艺术杂志,最早以纸质形式出版,现在以网络媒体版持续不断的更新。格里罗对艺术的关注,使之成为艺术环境与艺术对话的工具。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综合当下疫情的现状与艺术的思考,格里罗·伽耶达诺从这些角度出发提出5个问题:
1-L’emergenza di questo momento sta cambiando il paradigma o consideri che una volta passata tutto riprenderà come prima?
1、这场疫情正在改变一些以往的生活方式或者某些观念吗?还是您认为疫情过去后一切将平复如故?
2-Cosa cambierà e perché ?
2、会有哪些改变?为什么会有这些改变?
3-Cosa succederà nel mondo dell’arte, cambierà il pensiero?
3、艺术界将会发生什么,观念会发生改变吗?
4-Cambieranno i linguaggi?
4、艺术语言会产生改变吗?
5-Cambierà il mercato?
5、艺术市场将会改变吗?
以此为开端,本期我们邀请了意大利米兰布雷拉美术学院教授安德烈亚·德尔·古尔丘(Andrea Del Guercio)与鲁迅美术学院教授王易罡(Wang Yigang)参与采访。
P1
安德烈亚·德尔·古尔丘
Andrea Del Guercio
意大利米兰布雷拉美术学院当代艺术史教授,
宗教艺术史教授,意大利知名策展人,
艺术评论家、批评家。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01
这场疫情正在改变一些以往的生活方式或者某些观念吗?还是您认为疫情过去后一切将平复如故。
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尤其是这次的疫情到目前为止我们还看不到它的终点,无法确定它会持续多久,除去逝去的人们以外我们还会失去哪些东西。
目前世界各地已经显现因疫情产生不良的经济影响,世界经济失去了它原有的平衡性和稳定性。传统的办公室工作模式突然遇到急速的改变使得很多企业遇到转型的困难,他们不得不在有限的时间里重新改变和适应新的模式。对于一些中产阶级的工作者因为没有独立工作室办公空间,也难以有效在家办公。
在这种转变下,私人的工作空间再次给每个阶层的群众都重新带来显著优势,尤其是针对文化领域内的研究工作者,我们可以从家庭空间的书房或者客厅的书柜旁开始,把他们当作以往我们经常去的图书馆。对于我们来说这种工作模式似乎是一种对过去的补偿,这本身一直以来就是当今新资产阶级存在的一个问题。当今家庭工作空间的问题和艺术品收藏的问题也紧密相连。
02
会有哪些改变?为什么会有这些改变?
我相信并希望一些社会生活方式会得到改变,尤其是健康、教育以及饮食文化领域。不管是集体还是个人都应出于安全方面而做出一些改善。实际上,这种流行病与过去几十年来发生的各种经济和政治危机大不相同,这次疫情完全从各方面影响了每个人,迫使我们重新考虑和审视以往的生活方式和习惯。社会各个阶层,在面对不稳定的气候问题和健康相关事件时,人们将会更成熟,变得更加专心,更具有忧患意识……这里强调一下当今一系列全球气候问题,可以反思一下类似Greta Thunberg(瑞典环保少女)事件的现象与新冠病毒的某些关联……
03
艺术界将会发生什么,观念会发生改变吗?
在这一层面上我得出两个线索。
其一,艺术语言可以受很多方面的影响,但又有它自己的主创性。每位艺术家以及博物馆、美术馆、杂志、评论家都有遵循自然的艺术语言规律及其可变性本质的责任。我们不得不等待一场不可避免的艺术语言上的改变,一些真实有根据的改变,一些不可预测的改变,以及一些有规律可预见的改变。
其二我不排除对艺术形式还有在视觉上做一些反思,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艺术系统的外部因素。艺术系统最近因经济金融革命产生一定的僵化,这场革命已经使得艺术进程产生改变。但在这种情况下,就像过去和历史中发生的那样,艺术的转变是外部世界导致的结果。我相信只有观众才能重新改写艺术系统的功能及其在社会中的地位。
04
艺术语言会产生改变吗?
我在过去的十年中做过的一些研究和报道,正如数百年来人们对艺术史的构想一样,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之间的界限已经被消除。我参加的各种展览活动也强调了这种文化差异的分别不再显著,可以肯定当前的艺术文化具有全球性,也就是说,它已经达到正在按照一种的全球统一艺术观念原则进行发展。
05
艺术市场将会改变吗?
对于这个问题很重要的一点是,在艺术领域中做出一些意识形态上的预测不可带有历史的偏见。艺术的市场不是僵化且受限的、它的成立是有前提条件的(美学-规范-神性)并直接与(艺术的)财富方面相联系,(这提醒着文化和艺术是一直可延伸的)它总是回应着(不同)性质的“好奇心”。
正如我在各个场合反复强调的那样,我坚信市场的变化是可预见和不可避免的,它仅仅取决于它们进入领域的瞬间,全球化的档次,新的社会阶级。
艺术品市场已经准备好应对变化,其本质自然的适应性将会因不同的问题做出改变,也就是当环境需要的时候,它会因为不同的社会环境去回应不同的市场需求。
的确,艺术史告诉我们艺术带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会像“万花筒”一样开花结果。
P2
王易罡
Wang Yigang
鲁迅美术学院当代艺术系教授、研究生导师,
中国艺术研究院创作中心特聘研究员,
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艺术委员会委员,
北京中国写意研究院第一届常务理事。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01
这场疫情正在改变一些以往的生活方式或者某些观念吗?还是您认为疫情过去后一切将平复如故。
改变是一定的,不用以后,今天我们每个人无不还在体验着伤痛,亲友的离逝,疫情让我们自我隔离,我们被迫失去了运动,参观,交流的权力。近百天的隔离,让我们心情便更加孤独。每天不能出门,仅仅是与家人的沟通,然后就是工作,带着焦虑与困惑不停的工作。希望在勤奋的工作中忘却现实生活给我带来的痛苦。余下的时间便是与朋友们在FaceBook,微信上交流,在交流中我也努力保持着慎重,不能随便说话,以免因为自己不当的言论会给自己和家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如果我们说,艺术是一个独立思考的结果,那么今天的隔离生活让你感觉到的不仅仅是思考的独立了,就连人的沟通与交流也出现了问题。很容易让人变得抑郁,会出现心理问题,许多观念是不能被预设的,观念的变化一定来源于现实的科学或是生存状况,今天的疫情就让我无情的体验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性,政府在处理问题上的差异,民主社会与一党制社会的区别,虚伪与诚实及各个阶层对疫情的态度。这种态度在今天已经变成了极大的国际公共卫生事件,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不同的族群都已经开始互相指责与批评,已经成为了一个巨大的公共话语问题,很难想象在经历过这种互相讨伐之后是否还会回到从前的状态。
02
会有哪些改变?为什么会有这些改变?
首先是全球一体化的解体,中国在改革开放的四十年中,成为了全球一体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GDP增长,是被世界注目的,以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一下子变成了第二大经济体,成就是傲人的,但是无论如何我们不能忽视的这种成长是完全得益与全球一体化,我们在这个大的产业链条中,输出了资源及人口红利,变成了一个世界生产加工厂,从低端的来料加工到自主知识产权的发展过程。但是对外来的产品,生产与加工仍然有着严重的依赖性,换句话说,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还是依靠着外向型经济。
文化也是如此,我们从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大规模的接触到了西方的哲学思想与艺术发展的状况,才慢慢的学会了如何思考和判断。在绘画艺术中了解了塞尚,毕加索,博伊斯等等,知道了艺术还有那么多的可能性,否则的话我们便会受到那个时代的封闭思想运动的束缚,成为为了实现一定宣传目的的牺牲品。经过了四十年的发展,中国的艺术及艺术家也都有机会出现在世界各种重要的展览上,并积极以一种当代的表达方式呈现出来,与西方社会进行交流与沟通,渐渐的形成了自己的表达方式,但是他的前提仍然是被现代,被当代的,也是成长在全球一体化的文化艺术发展过程中的,无论是观念的形成,还是表达的方式与方法,大多是在挪用,转移,综合再造的方式中形成。仅就艺术的话语权上我们也是可以独立的,但却是毫无意义的,所以我们的当代仅就目前的状态下仍停留在被选择当中。
如果今天的疫情改变了世界的格局,大的全球一体化消失,变成了小的国与国,群体与群体的循环发展,大家彼此割裂着做自给自足的事情,极大的改变了全球一体化的产业模式,那么文化的观念改变,也一定肩负着全球一体化的消失。而发生改变,必然会影响到艺术家及艺术作品的展览与输出选择。从文化交流的层面上来说,不像以往的日子里那么自由畅通无阻了,一切的原因就是在于疫情之中所产生的纠纷与相互的不信任,所以就无法在一个共同互惠互利的状态下共同发展,各取所需共同的进步了,自给自足,自得其乐也许会变为常态。
03
艺术界将会发生什么,观念会发生改变吗?
由于产业的调整,都回归各自本土,各自相对的独立,又回到了小而全的产业模式当中,并以此防范如果再次出现公共卫生事件或者是战争等不确定的因素,导致无法满足自身的需求,或者是被依赖的产业国家出现了不确定的供求状态,所以目前的这种相应的调整已经是不可逆转的。
而艺术的思考也自然会从全球一体化中转变出来,相对更多的关注于区域文化,或者在几个区域近似的文化中发展,会更加强调相同价值观的区域相同发展。对于自身族群的认同感会比以往认识的更加清晰,民族,民粹主义的兴起,我想应该是这次疫情的重要思考问题。当然人类发展到今天早已成为了一个人类共同体,但疫情之后不会仅仅是一个共同体了,而会成为多个共同体,例如英国脱欧,欧盟的解体,再形成新的同盟体,都是可以想象的,各自为生存规划着自己的势力范围,如同中国的哲学家老子说:“理想的国家,是小国寡民”。这也是这个世纪的主要发展策略,艺术会以更加独立的姿态,反思自身种族文化问题,会更多的以自身的角度来思考,面对自己的生存困境,而少于对国际文化与政治等诸多问题的关注。用中国的老话说就是“管好自家门前雪, 休管他人瓦上霜 ”的各顾各的状态。
艺术观念上会更加关注自身的民族与历史发展,自己国家的政治经济生存状态,变成为每一个艺术家思考的常态,这些问题是我不希望看到的,同时我也不是预言家,而是在这次疫情中,亲身感受到的,但是绝不希望他们变成现实。这种独立的群体性的协作一旦形成必然会增加民粹主义思想,变成互相老死不相往来的局面时,也是会有我们更不想看到的事情发生,如二战的状况再次发生。
04
艺术语言会产生改变吗?
我想艺术语言会有一定程度上的改变,因为艺术语言的形成与发展,是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发展并形成的,它是一个属于人类对内外世界认知的结果,不会在短期发生巨大的改变,如果科学技术在疫情后发生了突变性的进步,改变了人类对世界的认知,那么表现的语言方式一定会发生根本性的转变。现有的表现方式中仍然具有更多的可能性,对自我认知与反省上,仍然存在着对于新表现方式的挖掘。但是有一点现在来看是明显的,在网络虚拟的空间中会加剧人们的远距离的沟通与交流,那么这种线上活动的增加,也许也会产生出来更多虚拟空间中的作品。同时自然会发生并形成一种线上虚拟艺术世界。但我并不觉得它会形成一个主体,而是在相互被隔离之中,成为一种视觉与观念交流的补充。我们还是不能忽略材料与物质性给你带来的视觉直觉与触感的第一手资讯。
艺术作品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是应该被全方位所感知的,而虚拟的世界里,总是会让人产生不确定的焦虑。艺术语言是国际性的,艺术作品的产生需要在不同国家与语境中产生共鸣。形成某种不同的解读性。无论是今天的绘画,影像,装置。所不同的是他们在疫情之后的关注点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对自身民族与历史的渴望,这种渴望是积极的,也是时代历史造成的,会给艺术家们增添新的灵感与表现语言的启迪。但是在中国这种民族主义与民粹意识,会是危险的,但被极左份子所利用,就又会形成一个单一的审美性,再变成一种模式化审美,对艺术家的自由创作会形成新的牵绊。
05
艺术市场将会改变吗?
这种改变现在看来是被迫的,隔离改变了原有的生活方式,自然也把消费的模式做了改变。很多计划因为隔离不得不搁置,一切都变得不可行,从亚洲的香港巴塞尔取消,到纽约的freiz,巴黎的fiac,甚至于瑞士巴塞尔的推迟,都在无奈之下寻找新的对立策略与新的市场营销模式,线上办公,医疗,购物异常的活跃,似乎今天的生活都联系上了虚拟世界之中。香港巴塞尔率先进行了网络销售。原来赖于传统实体销售的艺术作品,在特殊时间里也无奈的实现了“华丽的转身”一下子植入了app的销售程序。在VIP开幕的当天,许多国际顶级画廊成功促成了多件千万级别的作品销售。顶级艺术品拍卖行phillips也完成了多场的艺术品线上拍卖。在无奈的日子里这也形成了一个“线上时代”奇观。所以我觉得未来的艺术及艺术市场的消费方式与手段会更丰富、便捷,会在更广泛的途径里使得艺术品得到充分的传播。
艺术的市场在未来的日子里会有多好的表现,也许在疫情之后会形成一个“报复性”的购买高潮,把艺术市场与消费市场带入一个新的高度。我相信明天的美好,因为中国的艺术市场第一次高潮的时间就是在13年前,sars疫情过后便形成了新的艺术消费增长点,或许我们应该有信心期待着新的奇迹发生。
感谢接受采访的教授与艺术从业者们,我们将以此为起点,更多精彩采访将持续报导,敬请大家持续关注。
独家采访
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
意大利学院报链接:
https://www.academy-of.eu/content_/home.asp
图片:网络
翻译:孙思雨、张鹿鸣
编辑:张鹿鸣、廖颖怡
更多内容请长按二维码关注
活动策划、艺术展览,学术交流等艺术活动合作请联系邮箱:CastaliArt@outlook.com
点击“在看”支持我们的内容